And Or ID:Identification~認同、歸屬

      最後一個And Or ID,我選擇『Identification』,並且選用此字的心理層面意涵~『認同作用指個人參與社會活動之後,心理上產生的主觀歸屬感』。
常聽人說我是愛瘋(iPhone)一族,或是安卓(Android)一族,因為作業系統與Apps應用完全是兩個世界,各有擁護支持者,當你有哪一台載具時,也似乎自然地歸屬於該族群成員。

      不過,你,還是原來的你吧!一定要檢視一趟自己有了這樣的智慧型手機後,生活到底產生了什麼改變,抑或,更該看看周遭的人這一、兩年來,生活型態有了什麼改變?我想大家最印象深刻的,該是在各種場合裡,許多人都盯著螢幕看的畫面吧!那以往與未來還有的數十年呢?就只盯觸螢幕不看人,怪怪的吧?!

      紐約時報這篇『家庭時間現代版:各看各的螢幕 』更是經典描述~一家人一起坐在客廳,各自看著不同的載具。無論看人或看己,我一直保持懷疑:手機裡的東西,或是另一端的人們,真有比目前你所在的時空中身邊的人事物,來得精彩或吸引你更多注意嗎?而『青少年手機成癮 焦慮者高達93% 』,是否也提供我們警訊~他們與友朋同儕尚且如此,那與家人、自己呢?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而連網的智慧手機,又讓這樣的人際關係更交織多元,每個人可能有著不同的身份、參與各種社群、建立不同的歸屬感,但一定先要清楚自我定位與適度把持,以免被不斷連結而來的訊息與關係,讓自己被拉到何處都不知道的境況。想想自我、家人親友、工作夥伴,或者與有緣相會的路人、網友,你的認同、歸屬如何?另外,在And與、Or或之間,遇到你不甚認同、與你不同歸屬的人,又該進行怎樣的應對進對?我看合作學習的書中提過『傳統教學從未教我們怎樣與不喜歡的人一起學習、工作』,在此特別提醒自己:

      這將是人人都該面對的課題、我們都在避不了的潮流趨勢與大環境中,我更在意孩子們,是否會更不習慣與人眼神四目交會、把手言歡地真誠相待?

      另一個面向的ID,我選擇『快樂腦 』中的創新修煉~Innovation Disipline來延伸思考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或許創新唾手可得了,真能發揮最佳的『集智聚力』機會,可得更嚴肅與堅持地的努力經營喔!


標籤: Google Android ipad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