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2011-K12』各項科技的統合觀

      整理了『2011-Horizon-Report-K12』(pdf )之六項新興科技介紹實例後,我也藉此思考學習~在這樣的科技應用趨勢與現場脈絡交織中,教師的角色與思考、行動是否也要因應調整?我針對六種科技的應用型態,個別寫下想到的關注點,以及可能與其他科技之間、和我們教育現場的交會樣貌。有些文句與邏輯好像還不太順,請見諒喔!

      首先一起看『雲端運算』與『行動載具』。短短這幾年,在這『雲』、『端』之間,已漸進而無所不在地融入真實社會情境中,由於雲端應用的網絡全面涵蓋,加上各式的行動載具連結了原本的桌上電腦,並延伸到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隨身應用,等於是涵蓋了絕大部分人們的活動、訊息交流、行為互動的展現。而後續的四項科技,我們也可以從『雲』、『端』之間和『師』、『生」角色與互動模式之轉變來看。
*關於『雲端運算』,我會有這樣的關注:
網路的基礎建制(包含有線與無線網路)必須穩定、服務必須能快速回應
希望具備『載具端離線、再連線之後的自動同步功能
主機安全與個人資料保密
雲端服務與應用,能進一步與教育系統運作貼合、以及符應當事人相關之權責、權利義務

*關於『行動載具』,我會有這樣的關注:
善用網路連線與載具特性,甚於硬體效能與汰換考量~不必依賴高規格設備與必須時常更新的經費壓力
師生人機比之普及、對應相當的教學任務和活動經營與管理
家庭、學生自備設備機會,延伸非正式學習時光
持續進展到客製化服務、穿戴式科技之未來創新

      再來一起探討『遊戲式學習』和『開放式內容』,我搭配著看學習動機與學習資源的組合。能誘引學習動機、促使孩子們主動投入的『遊戲』元素,希望可以適當地嵌入到孩子們的主題式探究學習活動中,結合真實世界的資訊與學習資源,學生如遊戲般地投入協作與展現自己所學。會這樣來組合思考,實在是因為:
一方面看孩子們只要碰到電玩遊戲,就眼神發亮地積極主動、滔滔不絕地發表與分享,然而,真正結合教學目標的『遊戲』,還是不多也不完整啊!
二方面看數位資源的可得與廣泛面向,實為學習內容的寶庫,卻又不能任由孩子們不消化地『複製』、『貼上』交差,或僅只是灌輸式地提供給孩子們,這樣無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啊!

*關於『遊戲式學習』,我會有這樣的關注:
遊戲的動機誘引、主動投入、同儕交流的力量,如何轉化、融入教學活動中?
主題專屬的教育功能尚未完整,開發成本與門檻偏高~老師目前只能可遇不可求地尋找、使用
      在成本考量與教學專業的思考下,不妨和既有教學場域、社會脈絡流暢連結,發展混搭設計~以真實世界任務賦予學習者責任與能力,投入如角色扮演般地遊戲、活動,在特定主題與任務的安排下,與其他同儕進行合作分享與討論,藉由科技輔助之力,更擴展『學習共同體』的學習視野與實踐。
*關於『開放式內容』,我會有這樣的關注:
政府、媒體、產學界的合作共識
善用個人搜尋與社群交流的互動,建立行動學習情境下的即時學習支援
學習能力與指標之搜尋連結、標籤註記、建構主題知識地圖

      很期待『認證或推薦etheme與eactivity之連結』~上述的『類遊戲式的混搭設計』,特別需要老師們投入整理與學習主題有關的學習資源,從近乎無限量提供的內容裡,有系統地、社群協作式地參與學習內容的認證或推薦,甚至開發,而朝etheme(主題)、eactivity(活動)設計、規劃與經營之理想邁進。此外,提供教學設計建議與主題與活動規劃模板、工具開發,活動的發起與邀請等,就是教師社群與教師專業成長值得努力的方向喔!

      如此,內容、遊戲與活動都從雲服務、端連結提供,加上過程的人際交流與互動,希望都能在老師的設計規劃、安排與經營下,讓學生沉浸於主動投入的學習時光!我們也可以推進地期待『學習分析』和『個人化學習環境』了!

*學習分析
      在系統的運作與可能的必要監控下,我們能同時得到個別與全體學習者的活動歷程紀錄。若能配合學理與實務,進行即時的學習情況診斷與分析,將可提供適合當事人進一步的學習引導與提醒。
      有朝一日,我們或許能把這樣的科技力量,運用於國家教育政策(學習診斷與補救、12年國教的高中職學校申請與分發)的落實上。
      雖然,即便掌握了孩子的整體學習實況,仍無法和他未來的發展性、家長的期許劃上等號,但是藉由全面的評量系統與參照分析,即便不到那樣的『升學分發』之決定力道,但一定要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與持續學習!

*個人化學習環境
      無論是老師與學生,相信都有許多『非傳統上課時間』的科技輔助學習機會,提供學生們滿足主動學習的需求,進一步規劃學習任務的編派、執行,都可以朝向『個人化學習環境』建制與運作目標邁進才是~利用最適科技提供即時且全方位的支援,而提供的整體服務又可以做到個別客製化!

      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支援系統可能的樣貌為何?從雲端運算推進到PLE境界,教師可以怎樣著力?相信我們還有許多專業成長的空間與貢獻機會才是!我們可以利用『老師自己也像學生』的需求來思考發想,再結合自身教學實況、持續地行動與研究,相信更能穩健邁向這樣教育願景與科技趨勢貼合共譜的未來吧!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