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師生的資訊查找、訂閱註記與協作共筆

      多年前對於RSS曾有過一些整理,希望從資訊查找到自己整理、發表有個流暢的行動路線。您可參考『把RSS想得再清楚點!』,呵呵,時間過得真快,Google Reader都從無到有、再消失了呢!

attachments/201307/3914415321.jpg

      那時候從『我』出發,單純只看資訊與工具之間的轉換接續;現在,想加入教學設計、實況的推進。很好的延伸機會:從教師『我』到教師間『我們』、學生間『他們』合作,或者直接成為學生『我』到學生間『我們』合作,都很通順喔!

      有這個想法是看到『iPad in Education For Dummies』書裡專章介紹『Finding and Organizing Content』,一起探討『Instapape r』、『Diigo 』、『Flipboard 』、『Evernote 』的教學應用,而其中『Flipboard 』、『Evernote 』又是今年噗五會議上讓我再次動心的兩個工具;加上各種平台(如:均一、one know、微學習、Monkeys、FB、Moodle、Google),讓我有了這樣的務實需求:能否能否藉由一系列便捷工具與操作程序,迅即地將兩個『當下』無縫連接?~我選用資源、工具成為教學之用的當下,我與學生們(個別或小組、全體;教室內、外)投入學習活動的當下。

      我想到這個『數位備課力』的詞,可以利用ASSURE來套想:AS SURE AS POSSIBLE! (as,也正好是『當....』,哈~)當我看到一些工具、資源時,想到可能適合哪些孩子(A)、學習或應用什麼能力目標(S)有助益,就加以選用(S)、進一考量提供在上課或孩子學習時應用(U)的方式、可能促成或誘引哪些互動機會(R),也預測大概成效如何(E)。

      如此,工具再多、資訊再廣,所有的功能與豐富,都因為有著預想學習者與學習目標而加以精挑細篩過;同樣地,在教師可以主導規劃的有限教學時光裡,也把對孩子的分析、學習任務的達成,利用合適的工具、資源與活動規劃,聚焦於『每個當下』可以專注成就的區塊,來好好營造合宜的學習情境。就像在『千篇一律』畫的這個ASSURE漏斗DNA,也保有延伸的機會:


     

      以下先將這幾天想的選擇問題列出清單:

1.找到的好的網路資訊(涵蓋文字、相片、影片、動畫等多媒體),如何在電腦瀏覽器、平板APP裡存下網頁供離線瀏覽、或是內嵌到網站平台中?
2.如何利用樹狀目錄(tree)、資料夾(folder)與標籤(tags)善加分類?
3.是否有社群與網站提供串連協力整理或工作平台的機會?
4.資訊放送可以方便地只派給學生個人、小組,而他們也可以提供網路資源、並且加以畫記、註解而進行再分享?
5.是否每個人都有載具、能上線?或者問:是否真的需要人手一機、所有人都隨時連線?

6.怎樣結合主題探究、網路合作活動?(ePBL

      接著想教學過程裡考量的機會點:

1.上述流程發生在室內(個人、小組、全班)與戶外(情境、行動)的應用實況

2.對應著教學事件與學習活動,想要整合全文檢索、發言、建立討論串、即時投票、作答與反饋等功能。
3.結合教學進度的時間,預排與自動顯示、隱藏功能。
4.班級日誌、每日作業、家庭聯絡簿、親師生聯繫應用(『聯絡簿』→『主題式學習』產生器),我想到像值日生記點、收發與寫板書一樣,可以安排數位值日生操作載具與發佈訊息。
5.配合學習路徑的安排,可以掌握學生進度、理解程度,又能有學生個人公開與私密的筆記空間。
6.能否藉由歷程自動地記錄與建立學習歷程檔案、提供後續教學分析、規劃PLN(Personal Learning Network)機會?
7.有哪些真正需要即時、面對面?善用非同步、及時,或許有時候更好呢!

      接著還要好好畫圖、整理相關工具的應用實務。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