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環與三線

      三環三線建設 ,原本是指新北市境內即將建構而成之捷運路網,在這裡,是我自己三天澎湖備課後的領悟。
      一趟澎湖之旅,除了海洋、島嶼、岩礦與生物的現場踏查學習之外,也有更多與教授、校長和老師們聊天對話的機會,畢竟都在同業公會裡,話題多圍繞在教育、教學與親師生範疇裡。像我自己也容易『重聽』~把目斗嶼燈塔聽成Moodle與燈塔,把姑婆嶼聽成Google.....

      在三天中有著對於『環島』三種方式的領悟,也開始想著教學三種路線鋪陳的方式。

      環島,我們常聽到的是騎單車環台灣島,沿著公路繞行台灣一圈。而這次澎湖行,我們倒是常常坐在船上,在海上繞著看一個個小島。小小的島嶼,從外頭繞著看一圈只需要幾分鐘,我想,從島外來看島上,不同的視角,也可以產生多元觀點。

      另一種『環島』,是自己在船上的發現~身處澎湖北海上,即便船行速度快,卻感覺周圍有著許多小島包圍著你啊!呵呵,若是島上有人,好像他們環視著看你呢!『被島環』的感受給了自己一種看全局的超脫視野。仔細想想,教室環境、師生視角,也可利用這種『三環』來看待教學場域呢!

      接著,雖然牽強地連結『三線』,倒也是個不錯的教學設計發想:發現、表現與貢獻。

      發現,指的是教師互學生們與新事物相會的當下或之後,可能藉著主動探索、合作討論或教師引導而發現了什麼,這樣一方面能與舊經驗產生多元連結,二來也多了發想新觀點、創造新事物的機會。我們可以規劃教學情境、善用提問等機會,給孩子們更多探索與發現的時光。

      表現,指的是外顯行為:可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寫下來,或著藉著人際交流互動、動手進行操弄、或者像多元智慧各面向的行為展現等。我們可能預期或不預期孩子的表現,甚至,也可能有許多你不願見到的孩子行為....,我們可能需要提供比較多的寬容與等待時間,也多多讓孩子們自省、觀摩各種行為的類型以及可能再持續或是精進之處。

      貢獻,可以是一個教學活動的歷程與目標,也可能是學生的學習成果。從『發現』新想法與事物後,可能『表現』某些行動而促成不同的改變進一步還有著想『為某某人...』、『為某某事物...』做點什麼的動機產生。或許不一定非要『有意義』、『有貢獻』,但卻一定是自己心裡『很想很想要...』的驅力推動著自己的行為堅持或是行動創新。

      呵呵,我的三環三線,想在502教室裡看得見。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