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落後?我們能做什麼?
作者: 塾長 日期: 2015-04-18 10:08
這學期博班的第一項作業,是閱讀Charles M. Reigeluth與Brian Beatty的『Why Children Are Left Behind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文章,有意思的體驗~最新的作業,正是自己一直醉心的志業哪!正值孩子們期中考前一週(再一次大考他們就畢業了!),寫來也更熱血自己。
為何有些孩子學習落後?作者首先提出四項原因:
一、他們有未被滿足的需求,繼而阻止或干擾他們的學習。
二、他們缺乏努力學習的動機。
三、他們缺乏相關的基礎知識。
四、他們缺乏有品質的教學來支持他們的學習。
進而針對每種造成孩子們落後的原因加以描述,再進一步討論我們可以針對各種原因做些什麼。
◎造成孩子們落後的原因
首先是未被滿足的需求,如果未能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我們將無法對他們的學習提供任何幫助。若孩子們到學校時挨餓、身體受虐或情緒受挫…,他們就無法學習。除非上述的需求問題得到解決,否則孩子仍會持續落後。
二是學習動機,因為缺乏動機,學生即使缺少基礎知識與支持而無法學習,他們也不會在乎。雖然大多數孩子剛開始上學時都能興奮地學習,但隨著時間越長,這種興奮逐漸變淡,尤其是在遭遇失敗和尷尬時。這些缺乏動機的兒童,將無心努力學習,也成為落後的主因。
三是學習的基礎,新的『知識』建立在既有知識之上,『技能』也常常建立在彼此能相通的簡單組成技能之間。此外,『理解』會以基模形式組織起來,成為相關的知識結構,同時,又能進一步促進新的理解產生。當前的教育往往迫使學習較慢的學生尚未精熟此單元時就將他們推進到新的主題,這就導致他們的學習缺口與將來的學習落後。
第四個問題是學習的支持,即使是最積極和準備好的學習者,也會因為不充分的教學而使得學習變困難,我們目前的教育實踐並未提供每個學生各種以被證明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成功的學習支持。
◎解決方案與國內作法
了解四個問題的存在與造成學習落後的關鍵後,作者引用各家學理與派典模型,整理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並且說明在學校能負擔的前提下,解決每個問題的建議行動,並利用科技來幫助實踐這些解決方案。以下整理各問題所引用的學理與解決建議,同時印證國內目前已進行的作法:
一、需求的滿足
作者介紹Maslow的需求階層理論~低層次需求必須先獲得滿足後,才會投入追求更高層次需求。我們必須提供孩子們足夠的食物、安全感與照護,也必須與家長發展良好的夥伴關係。
例如『新北市幸福保衛站』計畫,就是結合四大超商作為關懷據點,納入高風險家庭通報網絡,透過超商發現社區內需要幫助之高風險家庭兒少,及時通報,即時提供弱勢學生餐點、資源及服務,以保障其能安心求學及生長發育。
例如『新北市幸福保衛站』計畫,就是結合四大超商作為關懷據點,納入高風險家庭通報網絡,透過超商發現社區內需要幫助之高風險家庭兒少,及時通報,即時提供弱勢學生餐點、資源及服務,以保障其能安心求學及生長發育。
二、提昇學習動機
作者介紹John Keller的ARCS動機理論模型,說明學校可以影響學生動機的四個面向:注意,相關性,自信和滿意度。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將學習規劃為問題或專題,並賦予學生相當的自主、擁有權。
目前國內正興起遊戲式學習(Game-based Learning)、自造者(Maker)風潮,讓孩子們在協同合作與科技輔助的機會中,能主動探索、解決問題,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三、 確保穩固的學習基礎
作者介紹Robert Gagné『學習的先決條件』,藉由階層式分析,可以整合簡單技能的學習以促成複雜技能的獲得;同時也介紹Bloom高層次思考能力,包括學習策略和後設認知能力。我們必須堅持確保學生的學習精熟,並且規劃理想的課程序列。
現今教育當局會對學生進行學力檢測與後續的補救教學措施,期能確保每位學生具備進入下一學習階段的基礎是穩固的;同時『翻轉教學』、『學習共同體』等教育方案與形式,也都是善用學習時間與同儕互動的設計來促成學生達到學習基礎的精熟。
四、有品質的教學支持
作者介紹Caine and Caine的12項大腦相容學習原理,強調身體、大腦和心靈統合互動的重要性,有效的學習支持必須兼顧滿足學生情感需求、提昇其自我效能與提供高層次思考的意義探索機會。我們可以應用David Merrill的『教學第一原理』、使用差異化教學方法,並且參考Gardner『多元智慧』理論,為不同能力優勢的學生提供適性的學習與展現機會。並且,一定要堅持確保學生的學習精熟!
隨著科技發展與普及,我們對於學習環境的規劃也趨向混成式、個別化的行動學習應用,善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大數據(Big Data)的學習分析機制,期待更能在理論的引導與教學中實踐:提供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學習支持與最適發展機會。
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時間、人力與科技』的轉變運用,才能真正有效解決孩子學習落後的問題。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學習速率,我們不應再要求全部的人用相同的學習時間學習相同數量的知識,要善用時間常數來做到每個人學習的最大化而非只是進行學習成就高下的篩檢。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需著眼於人才和科技根本性的變革。藉由客製化而非標準化的教學來幫助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和時間進行學習,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必須改變~學生成為知識工作者,而教師成為管理者和教練;學生合作解決問題或參與引人入勝的專案團隊。教師幫助學生變得更加自我導向學習。此外,若要老師捨棄知識分配與傳遞者的角色,進一步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知識,至少必須發生兩種轉變:科技必須提供學生以獲取知識,同時有精心設計的教學,將差異化教學方法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時,同儕(隊友)在學習過程中也扮演提供回饋和支持彼此的更重要角色。
在結語中作者連用兩次『Keep in Mind』提醒我們教育問題的本質與科技的功能:教學理論能提供指引這樣的教育新派典,科技也將更有效地應用於學校,但我們仍須謹記那些科技能幫忙解決的問題之本質,並且提醒自己:科技僅是佔有問題解答中的一部分。
就我自己閱讀本文來看,感動其巧妙地集大成:在四個面向裡分別提到需求、動機、學習條件、認知階層、大腦相容與多元智慧…..,這些都是在我部落格裡曾醉心探索的區塊,以下舉『大腦相容原則』為例,提醒自己在教學設計與專案實踐過程中,也應時刻謹記於心:
*善加建立學習環境
1.學習因挑戰而提昇其效果。
2.情緒是統整學習的關鍵因素。
3.學習同時牽涉聚焦與廣泛的知覺訊息。
*運用外顯及內蘊的記憶系統
4.大腦同時處理部分與整體的訊息。
5.大腦內有一套空間記憶系統,及一套死背的記憶系統。
*協助學生有效處理輸入訊息
6.大腦是一個平行處理器。
7.學習是一全面性的身體活動。
8.每一個大腦都是獨一無二的。
9.當事件儲存於自然的空間記憶系統時,理解與記憶的情況最佳。
*促成意義的形成
10.意義形成的作用乃是持續發展的。
11.意義形成的作用經由統整的學習而產生。
12.學習包含意識及無意識過程。
此外,藉此機會整理自己曾寫在部落格中的文章,持續研究!
◎需求與目標 (Maslow)
標籤:
多元e智慧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258
從數位槓桿到數位轉型初探 (2020-06-20 22:22)
可能「媒合大學人力與中小學師生進行線上課程活動演練與交流」嗎? (2020-04-09 06:08)
實體桌遊與數位閱讀共舞 (2015-02-21 20:27)
由WH與多元智慧看黃色小鴨 (2013-09-26 00:11)
淺述『人己、際、境、機』整體運作 (2013-05-13 23:37)
買kindle電子書探究多元智慧、PBL、Google與iPad (2013-05-09 21:37)
對於好奇號的一番好奇 (2012-08-08 22:36)
世界博物館日看見台灣奇美!(再補日環食海報與軌跡) (2012-05-18 22:50)
『ASSURE教學設計 1:1、合作學習與PBL 』~就來個大整理、清倉大放送吧! (2011-12-01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