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孩子們會什麼?

      近日大學塾文章,其實是一路探索、發現後,語重心長之言。從電腦科學到科技課綱整理,到學習機器人與編程課程如何連結這些能力指標,再跨及自然、數學、語文與社會領域, 很容易可以看到美國教育系統的分齡段,第一階段是幼兒園到小二(k-2),在小二結束時,他們具備怎樣怎樣的能力。

      不過,我一直以為之前翻譯的「2016ISTE Standards for Students」,看起來就是針對K-12學生的整體圖像,到了高中後孩子們能具備於數位世界裡的各種角色。原本指標也沒進一步分級陳述,所以我也沒再多想。倒是在Dash Dot「Cross-Curricular Lesson Library」課程中,發現課程的能力指標也有跨學科與ISTE學生角色的描繪。

      接著在美國華盛頓州這份「2018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文件裡,描述自「2016ISTE Standards for Students」後兩年內,華盛頓州針對公立教育提出的教育科技標準裡,進一步將七大角色能力詮釋,再分至各個年齡層階段,換言之,也有K-2的孩子,能夠具備這樣的七種角色示例喔!

attachments/201904/3767929998.jpg

      一脈相承看來,有別於我自己看中國教育裝備展的高大上,對於美國教育系統能對孩子能力的精確描述,感覺更為震撼!一方面好奇他們是如何達成共識寫出的呢(日後有機會再細細追索)?而來我們先看看台灣,我比對的是「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 」與「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課綱 」,感覺很有挑戰與思考的空間。

      我相信這無論國情、文化或者是語言,既然看到孩子能夠達致怎樣的能力被描繪出來,相信我們也有自信就能陪伴養成,再配套政策經營、教師培訓、課程教材活動研發等等。不過,當你見到並產生「k-2孩子們可以表現這些?」的疑惑時,相信您或和我一樣....從熱情熱血,變成激動激奮!以下示例呈現:

      原本的「2016ISTE Standards for Students」七種角色定義如下,再各有四項描述,如1abcd:

1.  Empowered Learner(賦能學習者)
      學生善用科技扮演主動角色:選擇,達成和展現他們學習目標中的能力,這些目標通過學習科學所印證。
1a明確設定個人學習目標,發展策略來善用科技以達成並反思提高學習效果的學習過程。
1b學生建立網絡和客製支持他們學習過程的學習環境。
1c學生利用科技尋求反饋意見,以確知、促進實踐和展示他們多元的學習方式。
1d學生理解科技運作的基本概念,能展示對現有科技之選擇、使用和排除障礙的能力,並能遷移知識來探索新興科技。

2.  Digital Citizen(數位公民)
      學生能認識在一個相互關聯的數位世界中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權利、責任與機會,他們能以安全、合乎法律與道德的方式行動、做好榜樣。

3.  Knowledge Constructor(知識建構者)
      學生使用數位工具批判性策用各種資源來建構知識,建立有創意的作品,為自己和他人建立有意義的學習經驗。

4.  Innovative Designer (創新設計師)
      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各種科技,藉由創造新的、有用的或具想像力的解決方案來識別和解決問題。

5.  Computational Thinker(運算思維者)
      學生發展和應用策略來理解和解決問題,善用科技方法之力來發展和測試解決方案。

6.  Creative Communicator(創意溝通人)
      學生能依各種目的、使用適合其目標的平台、工具、樣式、格式和數位媒體,來與人清楚溝通、創意地表達自己。

7.  Global Collaborator(全球協作者)
      學生利用數位化工具來擴展自己的觀點,並藉由與人合作、與在地和全球團隊有效地合作來豐富他們的學習。

      在「2018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文件裡,則是針對七種角色,在k-2、3-5、6-8、9-12四個學習階段,都各有四項描繪:在該年段結束後,孩子們可以表現的樣貌,並且提供實例與相關領域連結指標。所以,來看看k-2孩子們,在「1.Empowered Learner(賦能學習者)」角色上可以表現什麼1abcd:

1.a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會考量並設定個人學習目標,並利用適當科技展示知識和反思過程。
1.b.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將學習可用於連接他人或進行學習的各種科技,建立個人環境和選擇資源以增強他們的學習。
1.c.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識別數位工具的成效反饋,根據反饋和使用情況進行調整適合年齡的科技來分享學習。
1.d.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們將探索各種有助於他們學習並展現有關知識如何在工具之間傳遞的理解。

      每個Samples寫得更貼近,我大概需要等激情退卻些後持續細細品味、轉化運用。

attachments/201904/3210756996.jpg attachments/201904/9468381347.jpg

      即便佩服這些小二的孩子們在各個領域能力的交織連結,我想更佩服的應該是:如何組織團隊、投入心力,在兩年內整合出這樣的指標呈現呢?進一步,還可能利用查詢或者即時連結輔助鷹架,提供案例、甚至上課的即時支援嗎(我私狂想的)?我相信這對未來設計活動或者發展政策推廣,應該都很有參考價值吧!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