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雅婷「全普適貫連流程-2022-0328」

      這是2022-0328清晨醒來,一口氣自言自語十分鐘,經過一個半月後再聽,許多想法也如實推進呢!有意思,口譯檔改得不多,口齒算清晰,哈哈!

全普適貫連流程-2022-0328(mp3)

      藉由新興科技轉變而帶來目前科技從輔助走向創新,不論是教育、工作跟生活甚至戰爭的整體局面。
      我們也看得到3個10年以來,從數位應用、網路運用到智能開展,而國家的種子學校、社群學校、行動學、深耕學習。有了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有了各式的資訊教育白皮書,而在這一次畢其功於一役的數位學習精進情計劃,有全普適、全連通,還有全流程的總體改變,就是一個流程再造,而且生態重構的機會,所以我們怎麼做好頂層設計、策略規劃,而能夠造一個真正的智慧教學時光,而且是長期的。全體的智能都可以看得到數據的積累,而數據再促成載具不再是載具、內容不再是內容,而是適當的時機,由老師引導學生使用,主動探究作用下,也能夠跟他人合作學習,甚至跨越教室、學校的空間限制,以及時空的挑戰去進行網路互動的合作。
      有別於前述的各種計畫,從縣市爭取到學校爭取,也都沒有辦法做到每個學校、校本內部的所有老師都貫徹。而這次看得到的是這個策略規劃,這個願景,從中央的計畫政策到教育局辦公室,到校長,每個老師自己就是一個思考,我怎麼在這樣的新的常態中,跟疫情後一樣。我們有了疫苗之後,我們可以面對這個世界不同的變化,其實,我們更要善用科技,可以為自己的教學的效能做好提升。
      在看到疫情爆發,我們打了疫苗,購買了隔板,我們也停課過,當時所有每天量體溫的數據,這些是你都看得到的一個可描述的現況。
      而在這個從單槍使用到了電腦、到了平板、手機的開始,我們發生的轉變是:學生可以取得載具、獲得資訊的機會,遠比老師在教學可能夠教給他的訊息跟目標內容更多,但相對的卻不是在原來的教學中,每個學生都達到既有的教學目標,我想,藉由科技的角色,是應該可以提供幫忙機會的。
      對於新常態的啟動,我們對於教育部、教育局、辦公室也有所期待,當然也抱持著政策實施的批判思考:我們怎麼做到全員的心力都能夠備齊而能夠同軸多軌共譜、同演奏呢?就在這樣發放了載具、添購了內容也建構了數據收納平台的當下,我們需要好的一個 GPS,先從最明顯的瓶頸來看的是,發放的載具數量到了學校的狀態,我想一個組長憑空多出來了這樣的行動載具,以及面對的是不同老師的使用狀態跟意願,我試著從資訊推車或者是物聯網3種情況來造境,利用數位分身的概念,讓組長能夠掌握到所有學校的每個學生跟老師,以及更多可能數位化的機會,包括機器人,當然也包括網路上所有的資訊、支持的夥伴,所以一個教學資源中心的目標必須是確定的。
      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這是一個自己當責的任務跟成長:我是否準備好了呢?我有多想用、以及我能夠用得多精采,我想這個是學校也要掌握到總體的每位老師。但是老師自己而言,可以先從看看現在教室的現況,也來看看你新的學期一年的學生對象,而仍然是在每個禮拜的週捷輪、臨致靈的環境中,不是只有自己,而是你也有很多的數位分身,也有很多現場的許多老師們都共同努力。所以從社群到縣市教育局到學校裡面的每個同事,你都能夠善盡自己的表現,也能夠支持幫助他人。而重要的是,我們都在一個共同的時間進度軸上,所以其實單純的來看一節的單位裡面,再到一個禮拜,學校,從自己的教學到總體載具的流通,這些都是可以做一些思考跟協調的。從現在4~6月3個月、暑假而新的學期,我相信是一個很精彩、也很值得期待的地方。
      回來對於計畫的批判跟再期待,我們目標認為可以做到數位公平,然而,因為偏鄉的地理、時空的限制,而利用科技跟平板的發放,可以解決文化刺激,可以解決師資不穩定,可以解決家庭功能失能的問題嗎?當然這是科技做不到的!就像你發了很多錢也是一樣。但是,我們相信,在學校的幫助下,我們勢必是可以做得到,因為上述問題造成的可能教學的落差跟品質的不足,我們可以提升。當然相對的,偏鄉的學校自己本身也可能有相當的問題,我們怎麼也藉由學校群、校長之間的科技領到,再到教育局辦公室這邊的支持去跨層級,做到這樣的協助,例如混成雙師,校際交流學習。
      那為什麼平板可以?我想不是平板可以,是因為人的執行,在這樣子的一個全普適、全連通、全流程的過程裡,我們可以做得到。所以這是一個校本的頂層設計的層級,也能夠思考由校內的老師達成集體共識,當然是所有的網路社群的夥伴是共同來支持:AIRC教學資源中心。
      我們再看真實世界的情況,如果學習就是面對未來的挑戰的話,在美國的小二就討論疫苗怎麼發放(STEL),以現在來說,你要知道疫情跟戰爭的情況,這些我們都不用懷疑,只要上網連線就能夠查詢得到,同樣的有沒有機會,讓學生也自然地就是在使用平板跟載具的過程中能夠存取數位內容、了解自己的學習任務,而且也對自己的行動負責,從自己的個人探究到協助。
      老師是扮演著一個引導的角色,也做好數位斜槓的專業表現,你有了助教你有了學伴,去經營一個更好的教學時光,當你真心想做這件事,整個台灣的數位學習精進夥伴,就一起來幫你。所以學校裡面老師會不會,以及有好的使用資源的情況下,我們要說的是,這是一個傳播擴散,就像疫情跟戰況,大家馬上知道的情況。可是你要一個學習孩子的學習、老師的能力的成長,我們也要能夠瞭解,這是一個擴散過程的慢慢的、跟著時間,我們各自努力、親身實踐的即時表現,而同樣的,記得這些都有數據。所以也增加了 e 化的PBL,讓老師的協同共備、學生的合作學習,都能夠即時快易通達。不會只是載具增加,而是一個學校裡面開展全新生態跟流程再造的機會,因為科技賦能,因為我們人,也自己自我賦能了,就像數位的概念一樣。
      從物品設備的普發、內容網絡的連結,再到教與學流程的全串通,我們要看到的就是善用科技的效率、效能跟吸引力,善用老師轉變角色的引導跟介入的機會,當然也誘發學習者讓他相信自己可以為世界帶來改變,我想這就是我們新課綱素養的ABC社會參與的共同目標與方向不是嗎?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