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格與設計的偏執

      這幾天大學塾瀏覽人數偶有『暴增』(以前每天300人左右,突然變700人一天),突兀之餘,覺得更該說明:我寫部落格文章與主題式教學設計發想的偏執~就是關於寫不寫以及怎麼寫的考量。

      前年『隨遇而格隨格而豫 』,但就在去年開始感覺到一種『寫與不寫的掙扎』,我指的是寫成『公開』的論述,我不太將工作政策的參與和觀點寫在這裡(尤其去年一年在教研中心更難拿捏),也近乎直覺地避談『政治、經濟』議題。即使是全民關注的『審理中的前總統案件』、『消費券發放』,每天新聞媒體的訊息讓大家持續關注,但事實真相與各方說法,有時卻感到陷入看似無止盡的爭議泥淖中。對於消費券,我一開始認為是好的學習主題,讓孩子理解消費券的由來,學會理財規劃;但想到不同家庭裡,父母對整個家庭的開支考量,就怕引發不必要的爭執,想著想著也就沒動手繼續設計了。

      但最近,在全球金融風暴下,兩岸之間的政治、經濟互動發展,遠超過以往只看彼此利害關係,因此是否簽訂CECA(新聞說明 ),就是個必須認真考量的議題,同樣地,『228紀念日』(新聞紀念基金會 ),此時我們又該以何種視野和觀點來紀念呢?還有兩篇評論,也讓我更多慎思:『紀念二二八,但全貌真相是什麼? 』、『不只CECA 台灣拒當經濟孤兒

      難道,這些都與教育、教學現場絕緣?不可能吧!我以『孩子們可能會問起』的動機來讓自己試著理出個說法,卻發現無論是歷史、政經現況,都有許多因果與關聯存在,看著看著,更激起想好好探詢一番的動力呢!(今天又買了相當於一份消費券的書...)

      現在可以釋懷了:無論是教學、專案、生活,還是一個完整的我:讀報紙,然後獨報,做企劃、陳述理念~只要覺得可以表達,就不再迴避隱藏(當然還是政、經少些,主要是政策的參與和觀點啦)!我比較持著『系統動態開展、自行也共好』的思考觀點,只問個簡單的問題:將來,孩子們回看此刻,是以什麼樣的胸襟來欣賞呢?(您看,我把詞語用得正向些(欣賞),鼓動思路,是否也比較有奮起的動機與自我效能感?加油加油!)若您常來大學塾,請包容我這樣的偏執喔!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