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天』的前與後

      5000天,大約13年左右,你可以回顧一下13年前、也預想一下13年後嗎?
      很久以前(呵,大概500天前吧...)就聽過『TED  talks 』~技術(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與設計(Design)。這是Richard Saul Wurman於1984年發起、三種領域專業人士的聚會,後來不僅局限於這三種,教育、藝術、商業等等話題也逐漸出現。每次邀請的演講者都是該領域最有執行力和理論性的佼佼者,必須在18分鐘內對自己關注的主題發表演講。 (請參考『TED talks 開放式演講平台 』)

      在看雲端資料時,偶然發現Kevin Kelly 這段的演講『網路未來五千天 』,就讓我深思許久。以5000天來看,正好就是看著電腦與網路興起、改變世界的歷來,那麼,下一個5000天之後,會變成如何呢?

attachments/201005/3373139559.jpg attachments/201005/0214396624.jpg


      我也來回顧一下自己~5000天前,在台東任教、剛有電腦、幾乎沒有網路,我的教學媒體主要以影片為主。現在在北縣任教、使用電腦幾乎只是為了上網,教學規劃與實施多以Moodle為主。我雖不確定5000天之後,是否還在教書,不過,一定會持續上網,只是不知道眼前的載具將變成何種樣貌了。

      手邊的兩本『數位記憶革命:未來生活趨勢與10大商機 』、『科技奴隸:從文化到科技的投降 (TECHNOPOLY: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也帶給我許多啟發性,正巧一個是過度樂觀型,另一個就有著警示與提醒意味。『數位記憶革命』探討生物腦與網路紀錄裝置的最佳結合樣態;而『科技奴隸』則提醒我們『各種發明只是手段的改進,目的卻未見改善』。

      對我而言,還有個深思的好機會:眼前六年級的孩子們,5000天可能還在媽媽懷裡、甚至尚未出現呢!看待這群『數位原住民』,您可以如何想像他們的5000天後,或者,問他們自己怎麼想未來的幾個5000天?

      在創新擴散的理念與教學實踐中,我常有一種『科技不等速』的觀點:就是科技演進的速度,遠比生命成長、意識領會或是社會脈動快很多,那麼,同樣看5000天的同軸多軌尺度,很有自我衝創的腦力激盪呢!果然讓我也找到姚仁祿老師一系列的演講:『食衣住行 』未來五千天的預測和設計,值得聆聽參考喔!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707